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查看详情

奚爱国:对泰州“十二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6-02-15 14:18:00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十一五”期间,是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期、机遇期、调整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期间,也是泰州承前启后的基础期,为“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确立了战略方向和发展措施,奠定了产业根基。
       “十二五”期间,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泰州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国家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把“长三角”区域范围由原来的16个城市,扩展到江浙沪全部区域,把区域经济合作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泰州各市区均成为“长三角”的新区域,从空间地理关系看,从城市功能与经济功能来看,泰州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长三角”的中心地区之一和沿江经济带中心轴线地区之一。二是结构调整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初步确立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主导产业,形成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极具潜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市区和各市城区建设长足发展,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泰州经济开发区、中国医药城、泰州出口加工区、江阴靖江工业园区、中国精细化工开发园区、戴南不锈钢城等已经成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平台;苏中机场、泰州长江大桥、高港港、铁路、公路为泰州打造了更为便捷的发展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较为严峻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短期内难以扭转,我市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对外依存较高,经济增长的压力不容低估;二是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有待创新;三是社会建设面临新问题、新挑战,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有待与经济发展同步,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在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难度加大。
       为此,就我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提出如下建议:
       一、合理确定发展增长幅度
       未来五年,我市在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创发展新优势,抢抓发展制高点的同时,全市经济增长幅度以13%左右为宜,这样既能保证又好又快地发展,又为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留下空间。提出这一目标,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充分估量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性和泰州经济发展的追赶性,必须以一个较高的增长目标来增强信心、凝聚力量,缩小与苏南地区的总量差距。二是2009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51亿元,年增幅达13.8%,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大关,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分别列全省第4位和第2位,“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增长必须与“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基本衔接,落差不能太大,防止大起大落。三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速度必须与全省的发展速度相协调,并要略高于全省的增幅,这样才能在“十二五”期末使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这是省定目标,也只有这样的增长幅度才能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更加突出“双轮驱动”发展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较大程度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相比,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全市自主创新主要活跃在传统产业,工业专利大部分集中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大部分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份额有待增加。鉴于泰州的现状,必须实施开放式创新,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就是突出经济方式的转变,坚持把开放式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开放式创新来引领和支撑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发展后劲。
       在开放促进创新的同时,也要创新开放的思维与举措,没有创新,曾经引以为宝的开放型经济无法持续走强。我市的经济增长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开放的方位、层次、领域都有待创新。开放型经济不能再在原始模式下重复,在利用外资方面,既要注重增加引进利用外资的总量,更要注重引进投资规模大、引领效应明显、辐射能力强的大资金、大项目;在外贸经济上既要保持一般加工、来料加工的发展势头,更要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制造提高外贸经济的增加值和竞争力;在对外开放的层次上,既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更要注重核心技术与关键人才的引进利用力度,既要注重招引外资来发展本地经济,也要适度对外投资。
       三、强力推进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随着宁启高速、泰州长江大桥、苏中机场的相继建设,我市融入苏南、接轨上海、沟通外部的优势越发明显;省委、省政府实施的苏南、苏北结对帮扶政策,使泰州成为苏南、苏北的桥梁,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的能力与契机更为突出。如何将泰州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在发展战略上,应与上海、苏南实施错位发展、补位发展、联动发展,使泰州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特色明显、相互依存共赢的中心城市之一。江阴靖江沿江联动开发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中的经验可以用来扩大与上海、苏南的合作,也可以用来发展与南通、扬州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同样可以用来扩大全市市际、乡际之间的合作。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应该立足现有的医药、机电船舶、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新能源,形成传统产业基础优势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格局,这样既富有区域发展竞争力,又具有较强的发展弹性。同时,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大旅游”的现代服务业,使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首先要加快港口建设,进一步打造高港核心港区,加快泰兴港区、靖江港区建设,同时整合三个港区的优势,拓展泰州港与沿江、沿海重要港口的合作,确立泰州港在长江中下游的物流枢纽地位,承接国际国内的大物流,辐射广阔的苏北腹地。其次要规划、上争铁路过江通道,新长铁路在靖江依*轮渡过江,制约了大宗货物的陆路运输,客运更是耗时绕行南京才能进入上海。“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利用国家仍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争取规划建设铁路大桥或者铁路过江隧道。
       四、确立人才优先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科技、资金、资源、信息、体制、环境、政策等要素和条件,只有为人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相比,人才资源具有优先地位。泰州要切实确立人才优先的战略,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资源的开发。
       首先,要继续构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引导整个社会的成员持续学习,普遍把学习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做到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统一,在互动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文明素质,从而有效地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的实践,这是经济社会最为基础也最为坚实的发展动力。其次,要建立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体制。各类高层次人才既要培养也要引进,无论是培养的人才还是引进的人才,都要能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注重以人为本,建立以良好的福利待遇、顺畅的晋升通道、合理的利益分配为主要内容的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激情。再次,建议结合中国医药城建设,把中国医药城打造成国际国内高新医药人才的培训基地和聚集地。中国医药城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基地,良好的基础环境、优越的科研条件、知名的医药企业必将吸引一大批高新医药人才。建议以科研论坛、学术报告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培训,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和潜能。大批高新医药人才的集聚必将提高中国医药城对项目的竞争力和对资本的吸引力。经过3-5年的努力,国际国内医药界提到医药人才就会想到泰州的中国医药城,就像人们提到蔬菜生产就会想到山东的寿光,提到IT产业就会想到天津的滨海经济开发区。
       五、大力实施惠民工程
       如何突出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应该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民生工程应作为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等基本保障部分,要做到广覆盖、可持续,把保障范围扩大到城乡全体居民。在保障的标准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断提高,这样可以保证政策的持续性。鉴于我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还要统筹兼顾,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当实行政策倾斜。至于公共服务的非基本部分,利用政策引导由市场和社会来完成,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较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同时也可以使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精力,更好地发展基本保障。在具体措施上,要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扩大创业来推动全市的充分就业,同时采取非常措施帮助特殊群体、困难家庭就业;通过发展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全市卫生资源、完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平抑药价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加大非重点学校软硬件投入、合理交流优秀教师、改革高中招生政策来促进全市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采取政府投入与市场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加速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实施低收入边缘群体的安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