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查看详情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 助推全市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6-02-16 14:15:00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重任。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是职教招生稳中有升,办学规模保持稳定,“十一五”以来共输送10万多名中、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年培训超过5万人次;二是基础能力不断加强,建成了一批重点学校、品牌专业和实训基地;三是改革创新富有特色,建成2个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3个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组建了2个职教集团,创业教育、创新教育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对照“推进试点、争创示范”的要求,我市职业教育还有不相适应之处。一是职业教育的规模还偏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数量的需求;二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还偏弱,与全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要求极不适应;三是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还偏低,部分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尚不能做到零距离就业、零距离上岗,教学模式改革亟待深化;四是职业教育的保障能力还偏差,财政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教育费附加、职工教育经费统筹等经费扶持政策未能落实到位;等等。
      针对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按照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行动纲要中提出的“打造长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高地”要求,我们建议:
      事业规模要更大。首先,要最大限度挖掘本地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潜能,将每一个愿意接受和适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全部吸引到职业学校来。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调控力度,统筹规划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严格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力争在初中毕业生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使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另一方面,各职业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初中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同。其次,要着力开辟并扩大外地生源基地,扩大中西部合作招生规模。东西部联合办学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一大举措,省里有专项经费进行扶持,我市也有比较好的基础,应该加大与外地联合办学的力度,进一步探索“0+3”、“1+2”、“3+2”等合作形式,着力开辟并扩大外地生源基地,为本地引进源源不断的生源和人力资源。第三,要注重抓好职业培训、社区终身教育工作,加大面向“两后”(初、高中毕业后)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青年、在岗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扩大社会生源。
      基础能力要更强。首先,要加快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规范化、优质化。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按照“做强骨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创新办学模式,推进职业院校专门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其次,要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在重点建好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和电子信息等重点专业群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与全市“1+3+N”产业体系相吻合的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专业点。第三,要围绕全市四大支柱产业,加强校际、校企合作,建成一批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第四,重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技能实践,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通过座谈研讨、学习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水平。
      发展思路要更宽。首先,要坚持国际化办学。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创新管理思维,改进评价方法,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与国内外一流的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和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际一流的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其次,要坚持特色化办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目标导向等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职业教育评价制度,把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满意度作为职业教育评价的核心指标,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评价机制。构筑政府、学校、企业联系平台,构建对话协商机制,密切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实现劳动就业、行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有效衔接。第三,要坚持融合化办学。统筹高职和中职的发展,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力争早日进入全省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试点城市,构筑职业教育立交桥。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级技工教育。要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整合行业、企业资源,组建区域职业教育联盟。在装配制造、化工等相关专业领域继续组建涵盖我市重点企业、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的有效机制。第四,要坚持社会化办学。大力开发适合泰州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联系紧密的职业教育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载体,建立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支持体系,积极整合各类终身教育和社会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外部条件要更优。首先,党委、政府要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统筹、协调与管理。其次,市和各市(区)政府要尽快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统筹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等经费政策,设立“十二五”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集中扶持重大项目建设。第三,人社、财政、教育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泰州市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实施办法》,职业院校在核定编制内可留出20%-30%编制用于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在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的背景下,要确保职业院校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不低于普通高中教师水平。人社、财政、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利用假期从事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对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进行奖励。发改、经贸、教育、人社等部门要联合制定《泰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意见》,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资金、人力、设备上支持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人社部门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第四,要通过多种途径,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