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查看详情

泰州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2-22 16:18:00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泰州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民革泰州市委员会
 
        发展家庭农场是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培育家庭农场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掌握家庭农场的运行质态,了解家庭农场发展的真正需求,探索扶持发展家庭农场的路径,民革泰州市委调研组会同市委农工办、市农委对我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现状及主要特点
        今年4月份,市委农工办会同工商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开展种养大户认定管理和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自启动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和工商注册登记工作以来,全市家庭农场认定注册登记速度呈现上升态势,截至10月底,全市有家庭农场性质的经营者5054家,已经认定注册的家庭农场有671家,其中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518家。

泰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登记情况表
                                                                                                                                                     单位:家
时间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7月份 8月份 9月份 10月份 小计
数量 73 80 82 78 94 88 176 671

        1.经营规模比较合理。据统计,目前全市属于家庭农场经营的土地面积约68.98万亩,平均经营土地面积136.5亩。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下的3538个,占70%;100-500亩土地的1400个,占27.7%;500-1000亩的88个,占1.7%;1000亩以上的28个。随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新机具、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有扩大趋势,目前新组建的一些农场规模大多在300亩左右,多的达800亩,尤其是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规模多比较大,如兴化市建新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经营面积730亩、高港区万铭农场686亩。
        2.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全市家庭农场涉及农业的各个领域。其中,从事粮食种植的1400家,占27.7%;从事蔬菜种植的132家,占2.6%;从事其他园艺种植的118家,占2.4%;从事水产养殖的2779家,占54.9%;从事畜禽养殖的501家,占9.9%;种养的124家,占2.5%。近年来,随着种植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大量农场主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调整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由原先的单纯种植粮食逐步转向蔬菜瓜果种植、特色畜禽养殖和特色水产品养殖等多种混合经营。姜堰区河横村大学生村官孙飞创办汉土家庭农场,流转近300亩土地,其中,稻田养鱼面积30亩,先后投入水稻种植、大米加工包装和养鱼等各类成本15万元。稻田养鱼产值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养鱼产值,每亩投放鲶鱼鱼苗330尾,亩产鲶鱼750斤,每斤按3元计算,亩产值2250元;二是稻米产值,亩产水稻1000斤,生产品牌大米700斤,每斤按10元计算,亩产值约7000元。稻田养鱼每亩总收入9250元,去掉5000元成本,每亩收益4250元。泰兴市分界镇陈琦家庭农场于2012年流转了500多亩土地种植香荷芋,其中200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左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3.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全市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身份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种田大户创办。如姜堰区桥头镇大杨村家庭农场主黄曙安,从2003年至今一直从事土地承包经营,原来是种田大户,后来承包集体土地兴办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300亩,该农场夏熟种植优良西瓜品种40亩,小麦种植260亩,秋熟全部种植水稻,种粮除收割、除草、施肥、防病治虫突击性农活使用临时人员外,平时一般不雇佣人员。二是农技人员兴办。兴化市溪亭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由海南镇水产站技术人员徐义庭流转520亩低洼地成立的,承包期20年,主要从事鱼虾蟹混养。姜堰区沈高镇家庭农场主黄长宝,长期从事农机作业,2008年10月组建了联盟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机械近40台套。由于种植经营机械化程度高、种植技术新,亩纯收入高出其他农户300多元。目前,合作社不仅服务本村及邻村的3800多亩农田,他本人还从老百姓手中流转土地600多亩,组建农场从事粮食种植。三是村干部领办。高港区永安洲镇兴隆社区大学生村官倪道凤带头,投资100万元,流转868亩土地,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撒肥机、治虫机、收割机等,发展新型粮食种植,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另外2名村干部也流转土地100多亩。姜堰区桥头镇最初的7个小农场也全部是村干部兴办,后来农民看到了效益,积极主动兴办。
        4、经营环境逐步优化。各市(区)都十分重视发展家庭农场,纷纷研究和制定了一大批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发展。兴化市制定出台了《关于2013年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考核奖励意见》(兴委办发〔2013〕70号),“对市认定的粮食生产类村级小农场,市财政给予保险保费补助”,“凡流转期限5年以上并签订流转合同、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建设生产附属设施的,可按照国土资发〔2010〕155号文件执行”。姜堰区专题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泰姜办〔2013〕61号),提出了示范性家庭农场“八有”(主体有资质、经营有规模、作业有装备、生产有标准、产出有效益、风险有保障、管理有规范、社会有信誉)创建标准,规范了申报及认定程序,明确了扶持政策。同时,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细致做好农户思想工作,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鲜活的实例让农户切实感受到土地流转的好处,从而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为家庭农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问题与困难
        调研发现,我市家庭农场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对家庭农场的认识不够清晰。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家庭农场认知较少,例如有的种植大户已在尝试这一经营模式,却不知自己就是家庭农场;有的农场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不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主,却自称“家庭农场”;有的错误地将家庭农场与“休闲农业”混为一谈。二是全市家庭农场工商登记注册的比例仅为10.25%,究其原因,部分农户本身市场法人意识淡薄,且部分地区登记注册时存在违规收费,农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注册意愿不高。两种情况势必影响到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以及将来如何扶持等一系列问题。
        2、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一是发展数量不平衡,全市范围来看,高港区、姜堰区、兴化市等地行政推动力度较大,高港区和兴化市戴南镇拿出资金扶持发展,所有涉农村镇基本都有家庭农场,其他市(区)相对进程较慢。同一市(区)家庭农场发展不平衡性也很突出,如姜堰区的通南地区不少乡镇家庭农场几乎空白,而下河地区发展较好。二是生产经营水平不平衡,作为农业的基本经营主体,在一定的投入水平、技术水平、生产条件下,农户的经营规模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有些地区经营规模超家庭农场主自身经营能力,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不高;还有部分工商业老板贸然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发展家庭农场积极性颇高,但缺乏必要的从业技能,对经营风险估计不足,影响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难易并存。一是有的农民惜地如金,不愿流转;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租金无所谓,粗放经营甚至抛荒都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二是有些地区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很高,但土地流转后难以找到合适经营户,只能行政命令村干部承包经营,导致勉强经营,效益不佳,存在向村集体转移风险的可能性。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是现行的各类财政补贴发放方式不尽合理,同时扶持政策碎片化,针对家庭农场市级尚未有具体政策倾斜,土地流转费偏高,大多都在每亩1000元左右,单纯从事粮食生产,在扣除流转费、生产成本等费用后,亩均效益仅仅两、三百元,而从事设施园艺、特种种养等其他高效农业承担的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又很大。二是扶持政策难落实,仓储、晒场、农机具库等附属设施用地政策反映最多,虽然有明文规定,但具体操作难度很大,家庭农场生产设施附属用房用地手续难办,部分农场主的农机只能露天停放。
        5、相关配套亟待跟上。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一些农场主流转了大量农户的承包土地组建农场,经营的土地被分成若干小块,没有机耕道,必须自己扛着小型农机从一块田到另一块田里去;部分地区甚至大型收割机械都较难入田。加上较高的土地流转租金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搞土地整理等基础建设农场已无财力负担,个别农场主流露出放弃经营的心态。二是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我市农业服务体系仍较为薄弱,突出表现在农机驾驶与维修、病虫害防治、烘干设备等方面。一季稻谷打五、六次药,人家打什么药我打什么药,农民盲目施肥、盲目打药的问题突出。收获时出现规模经营者相对较迟现象,出现阴雨天气,农场主只能等待。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待加强。现有家庭农场主年龄普遍偏大,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很少,农业人才后继乏人。
        三、对策与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家庭农场将是今后农村农业发展主要方向,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为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发展,各地应借助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积极稳妥地发展这一新生事物。各地要把发展家庭农场列入政府日常考核工作,制订发展规划,明确主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家庭农场科学、有序发展。坚持“典型引领、培植样本、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优先鼓励和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水平的家庭农场。适时开展全市示范性家庭农场评选活动,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效应明显、带动效应大、创新能力强、产业化程度高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引导全市面上家庭农场建设全面展开。
        2、强化认定和登记工作。在泰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工商登记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场主资质、经营规模、自有资金、经营效益、机械配备等认定标准进行细化,建立健全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机制,将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区分开来。从农场家庭成员、农业规模、经营主要收入等方面规范家庭农场。在家庭农场发展的起始阶段,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在注册登记和农场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辟绿色通道,免收登记、年检等各项费用,对开办家庭农场提供“一站式”服务。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既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又是吸引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家庭农场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加大涉农财政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向“三农”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流转区内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力度,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良好的生产基础。针对家庭农场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部门出台专项政策在附属用地、晒场仓储、烘干设备、以及高产农田建设改造、水利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对家庭农场发展较好地区的扶持力度。各市(区)也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做好家庭农场附属设施建设用地及配套设施规划,合理配置农机库、仓库、晒场等家庭农场综合服务场所。
  4、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家庭农场专业化经营,解决家庭农场主后顾之忧的关键举措。要围绕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品牌营销、农业保险五个方面加大农业社会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支持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从“单打独斗”式的单个环节服务,向“抱团取暖”式综合性全程式服务发展,为家庭农场提供“一条龙”式全程专业化服务,为家庭农场专心经营创造条件。建议政府部门细化、优化奖补措施,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在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5、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把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全面落实到户,为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和发展家庭农场奠定基础。合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价格,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流转关系稳定和土地连片集中,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一方面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带动土地流转,另一方面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使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相得益彰。充分发挥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作用,切实承担起农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发布、合同指导、流转协调、代理服务、法律咨询、纠纷调处等多项职能,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土地流转保障制度。
        6、抓好人才支撑工作。一是加快提高农场主的科技素质。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引导农场主不断学习先进实用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其综合发展能力,努力把农场主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职业经营者。二是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投资兴办家庭农场,利用他们文化程度高、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优势,切实增强家庭农场的发展后劲。三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泰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院”等平台,有计划地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3年11月报市委办、市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