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参政议政  >> 查看详情

泰州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02-22 16:39:00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泰州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民革泰州市委员会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院校的天然属性之一。建市以来,泰州高校切实履行这一职能,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方式,作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全市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和“三大主题工作”的深入开展,新形势下,泰州高校如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我市转型升级进程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泰州市政府和高校应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泰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目前,在泰高校共7所,其中公办本科1所,独立本科4所,专科2所,分别是:泰州学院(公办本科);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本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专科)。7所高校共设有63个院(系)、126个本科专业、112个专科专业,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55275人,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在校学生8285人。
        主要做法可概括为:
        1.坚持一个定位
        驻泰高校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这一办学定位,合理确定自己的服务半径,科学选择成长空间和发展方向,积极服务于全市转型升级和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需求,培育自己的鲜明特色和强劲生长点,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作为唯一的本地公办本科院校,泰州学院紧盯全市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开设船舶与机电工程学院、医药与化学化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在成立伊始,即设置了与泰州发展密切相关的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化工制药类专业;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则直接将校区选址在中国医药城附近。
        2.确立两种观念
        一是确立“学以致用、创新创业”的人才观。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泰州学院启动“订单培养”教学模式,与可胜科技联合设立“可成班”,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双方资源,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落实学生就业。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等多所高校出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有关措施,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设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等校内实习综合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确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教育观。通过加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调整优化绩效评价指标等手段,我市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泰州学院实施“248”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打造服务发展的“创新源”;制定相关办法,引导教师的科研工作从单纯学术研究转向既重视学术研究又突出市场价值。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与外单位联合开展横向合作项目的研发,主动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人员及员工培训,连续六年完成科技服务百项以上。
        3.推动三类合作
        一是校地合作。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先后成立了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泰州历史文化研究院、首个泰州市金融研究所,并与中国医药城合作建立学院医药法研究所,竭力服务于泰州地方经济建设及各项事业发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打造畜禽保种育种、动物药品研发、畜禽疫病监测与控制、食品质量安全等8个产学研基地,为全市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兴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成立泰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工作,助力泰州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校企合作。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主动了解、参与企业的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技术研究。仅2015年上半年,该校15个教师团队与江苏申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泰州市海陵液压机械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华东分公司等40多家单位签订横向服务协议,合同金额超过100万元,有效推动了相关合作企业的转型升级。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融入到了泰州农业科技研发的方方面面,全市企业牵头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中,60%以上均有该校教师参与,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校际合作。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与共建大学在师资、课题、信息等资源上紧密合作。各高校还与省内外重点大学积极开展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源源不断地为我市发展提供理念、技术、人才等支持。
        二、泰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泰州高校在较好服务地方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内在关系尚未理清。泰州高校大多以“地方性”、“应用性”作为自身的办学定位,但在落实具体办学行为时,往往会发生错位和扭曲,无法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内在的逻辑关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立场不坚定,难以形成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合力。此外,部分驻泰高校人事、业务均与泰州市政府无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自生动力不足,团队难以形成,服务活动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学科建设、师资队伍、资源配置三种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学科建设方面:以泰州学院为例,该校原以师范类专业和传统文理类学科专业为主,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转型,专业数大为增加,但布局分散,新兴学科专业不能形成集群态势,传统文理基础学科专业依然唱主角,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联系不够紧密。师资队伍方面:高校三种师资来源,即原有教师、引进和新入校教师、兼职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上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资源配置方面:长期以来,泰州高校按照“院系—专业—课程”这一方式配置办学资源,使得原本就稀缺的优质资源在条块分割中稀释,资源整合遭遇部门壁垒和学科专业壁垒,影响资源配置效率,难以同时满足教学、科研和服务的需要。
        3.信息传导、激励扶持、成果转化三种服务机制尚未健全。信息传导不畅。由于缺乏专门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沟通机制,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信息难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学校;与此同时,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智力供给信息也无法通过便捷、稳定的渠道反向传递。激励扶持不足。学校自身缺乏实质性的激励制度,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依然主要来自于晋升职称的压力和学校的要求,服务转型升级没有真正成为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成果转化不够。科技服务中介行业发展滞后,专利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成果营销和推介活动不能有效开展,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科技研发投入保障及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制约企业对技改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性,也制约学校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除上述三点不足外,泰州政府在引导、推动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上也有需提高之处。如,对本地高校的服务能力或心存疑虑,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偶有舍近求远之举;没有统一或专门的机构来切实引导、协调高校服务地方工作;鼓励、扶持力度不够,支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经费支出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相关部门人员配备薄弱,等等。
        三、泰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高校服务泰州经济转型升级,需以高校为主体,政府加强引导,方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智囊团”、“人才库”、“成果库”的作用。
        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开展服务工作的指导
        一是协调高校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泰州产业实际,设置了化学与生物医药、机电、电子信息等类学科和专业。政府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调加强高校间的交流,避免高校在同类学科、专业设置和发展中出现趋同化现象,造成人才、资源的重复浪费和隐性竞争。以医药专业为例,可协调高校在现有学科设置的基础上,分别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化学药、中医药、生物医药、药学、医学检测、医疗器械等专业,为泰州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教学和科研支撑。
        二是引导高校开展院地合作。高校服务泰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意愿是好的,但仅靠高校的力量,“一头热”,落实效果不佳,这就需要政府在机构、政策、项目等方面配合引导。设立组织机构。政府可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委托某个牵头部门,统筹协调高校服务地方的各项工作,制订规划,配置资源,形成合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做好政策引导。政府各类科研、人才、产业发展等政策制订过程应充分考虑高校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给予高校服务地方转型升级更多的政策空间;应制订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支持本地高校的实践教学,或是通过允许企业优先选择和聘用毕业生的方式,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加大项目扶持。各有关部门可以高校为对象,合理化、针对性地调整优化科技项目、人才项目、教育项目等,以项目为抓手,提供资金支持,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更多的资源。
        三是助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横向课题较少是泰州高校当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说明泰州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尚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可引导高校单独或在科技处等部门内开设专门的成果转化部门,汇聚全校可交易、转化、应用的专利、技术,统一对外发布。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将高校成果和企业需求的对接方式从“点对点”变为“点对面”、“面对面”,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泰州学院依托 “泰科易”网上技术交易平台,与企业举办了线上线下专场对接会,效果较好,政府应鼓励、发动各高校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高校: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高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应结合全市发展规划,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适应性,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前做好人才和技术储备。一方面,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的按需对接。学科专业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市产业结构特点,针对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来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另一方面,优化学科结构。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优化科类层次结构,加强与泰州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的发展,加强本科生教育与企业创新的结合和融合。
        二是提升科研能力。泰州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全市的创新水平,也是高校服务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重视科研作用。泰州高校开展科研工作,应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要改变以往部分教师搞科研仅为了评职称、加工资的错误观念,让教师学有所研、研有所用、用有所得,得有所惠,彰显高校科研工作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高校、政府及企业、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基地、中心等技术平台建设,把高校的科研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密切联合起来,使高校和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开发中共同进步,互利互惠。强化研发人员队伍建设。本地培养和外来招引相结合,大力培养创新思维活跃、科研潜力高的中青年教师,重视招引博士学历,特别是科研成果丰硕、研究方向契合的教授职称的领军人才充实科研队伍。营造有利于科研的氛围。高校内部要加大改革力度,激活创新机制,构建学术与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营造创新氛围,使科研项目目标明确、理论与应用结合、短期与中长期协调,并有效结合泰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意识。泰州高校要突出应用,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强化区域意识,立足泰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我市培养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强化共建意识,注重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培养适就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强化职业意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应用型人才。
        四是健全高校服务地方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是高校服务泰州的关键。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把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情况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完善科研奖励机制。注重教师科研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科研经费要重点支持服务做得好的高校、学科、专业与团队。对一些为地方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团队,要给予重点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完善职称晋升机制。让主动、积极、高效服务地方的教师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优先,鼓励教职工投身服务泰州的热潮中来。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科技是关键。近年来,泰州高校主动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勇当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先锋,积极培养人才,为泰州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泰州经济增长方式继续加快转变过程中,泰州高校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思路,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现泰州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2015年10月报市委统战部,被收录入市委统战部编印的《泰州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调研成果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