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习园地  >> 查看详情

赴井冈山学习培训体会

发布时间:2017-07-18 11:37:00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6月20日—24日,民革泰州市委组织骨干党员到井冈山学习培训,近十六个小时汽车、火车、汽车的辗转,让我感到疲惫,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又让我迅速亢奋起来,在主办单位的精心筹划和特色教学下,我换上红军的军装,从换上军装的那一刻,我就是一名红军战士,此时一切是那么的庄重和自然,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感觉油然而生,我想这应该就是做一名民革党员要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吧!
      来到井冈山的第一天,在简短朴实的开班仪式过后,我们听取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谢善广教授主讲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谢教授讲课的强大感染力,迅速把我领入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一个个革命英雄的形象闪过我的脑海。井冈山,一个中国红旗升起的地方,一个中国革命由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地方。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谢善广教授带我们回顾历史,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来到了原由王佐与袁文才两位山大王占领的井冈山。经过党组织与王佐及袁文才的沟通,毛泽东的队伍留在了井冈山。就这样,中国革命的力量保存了下来,为以后的壮大奠定了有力的基础。1928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率部队来到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队伍胜利会师,并打退了蒋介石的第三次围剿。1929年彭德怀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朱毛胜利会师,使我们红军的队伍进一步扩大。听取谢教授讲解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我了解了此行的目的性和纪律性,更进一步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准备开始用心的体验、去感悟短暂的4天学习时间。
      4天时间,学习生活异常丰富充实。我们认真聆听、用心记录有关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教学;我们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接受体验式教育。我们来到了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黄洋界不愧是井冈山北面的天然屏障,海拔1300多米,山势险要,山峰峻拔。站在黄洋界上,俯瞰美丽的大峡谷,山坡上郁郁葱葱的阔叶林;白茫茫的云海淹没了群山之腰,留下峰尖。这里有一段当年保留下来的战壕工事,这条工事主要是控制从茅坪方向上井冈山的小路,我似乎听到金戈铁马的铿锵,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了血雨腥风的残酷。我们站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看着背面由毛泽东题写的《西江月-井冈山》,顿时感到了当时井冈山革命的热情。我们走过当年红军走过的挑粮小道,那一段小路不足一米,我们拉着手,共同感受着红军当年的艰辛。看到这里的哨口、炮台、毛泽东、朱德挑粮上山时走过的小路和两块耸立的纪念碑,不得不让我又想起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样熟悉的诗句。
      我们参观主席故居、瞻仰革命历史纪念碑等,接受现场教育。回顾革命斗争的历史,使我们大家的心灵接受洗礼,情感受到震憾。天上还下着雨,我们步行来到了茅坪村的八角楼。由于当时蒋介石对井冈山的政策是“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所以这是井冈山唯一的一处原始建筑。在八角楼外,一株枫石吸引了我们。它生长在石缝里,长大后,尽把石头撑开了。毛泽东用此来比喻“闹革命”,这在当时大大鼓舞和激励了红军战士以及群众的革命斗志! 1928年5月,就在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上,毛泽东回答了“红旗到底打的多久?”的疑问,得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真谛。我知道在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我怀着崇拜和敬仰的目光观看了革命前辈留下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不管是纪念堂里悬挂着一系列先辈的照片,还是在碑林里先辈们留下对前人的歌颂和对井冈山精神在中国发展历史地位的肯定。一幅幅革命历史画面出现在眼前,红米饭、南瓜汤、毛主席的读书石、朱德的扁担、红军战士们打造农具、武器的生活景象,活灵活现的刻在我的记忆里。通过这些真实的景物和传奇的故事,我的心灵真的被震撼、被感动。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革命过程的轰轰烈烈。
      仰望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雕塑园,我深深体会到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的先辈们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慷慨。“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这是老红军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在生命临别时刻的嘱托。他们的人格品德也彷如眼前的井冈山一样魁梧和让人敬佩。
      “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这是孙中山先生提醒和勉励后人的警示名言,通过这次学习,我的思想得到升华,深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的政治方向,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用心学习,勤于思考,立足本职,扎实工作,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用优秀的业绩回报组织的培养。(文:孟荣顺)